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指标与成效监测体系课题讨论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指标与成效监测体系课题讨论会

课题组参会人员: 王少华,苏澄,周俊源,李霄

时间:2024.04.27-2024.04.29

地点:浙江省丽水市东方文廷酒店

为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水平,助力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2024年4月27日至29日,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指标与成效监测体系”课题讨论会在浙江丽水市召开。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研究员、清华大学滕飞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仁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少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陈敏鹏教授等课题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伊始,在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专家/正高级工程师王爱华的带领下,课题代表们前往白云山森林公园调研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水利领域:莲都区通济堰水利工程、农业领域:云和县梯田景观生态系统、气候领域:松阳县气象馆等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和气候变化适应相关重点行业案例试点进行实地调研。

图1:莲都区通济堰水利工程


莲都区通济堰水利工程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它是瓯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古堰,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堰之一。通济堰工程由大坝、渠道、闸门等组成,总长约275米,下游通过22.5千米长的干渠以及48条支渠、321条毛渠灌溉碧湖平原。它不仅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而且促进了莲都区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浙江省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图2:云和县梯田景观生态系统


云和梯田景区位于崇头镇,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总面积51平方公里,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 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梯田修复工程作为“中国山水工程”的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颁奖典礼上亮相。其旨在恢复1000万公顷的自然空间,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生态要素,构成“沼泽—森林—梯田—村落—河流”和谐共生、独特稳定的生态系统复合体。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工程总投资3000余万元,计划修复湿地面积4500亩,包括生态引鸟池、生物多样性观测点、梯田稻鱼共生实验基地等。

调研工作为项目更好地了解不同生态系统和领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通过研究森林公园、水利工程、农业景观和气象站等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可以深入了解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进一步为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战略提供实用的指导。通过整合水资源管理、农业和气候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制定综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理解人类活动、生态系统和气候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2024年4月29日,会议围绕重点行业气候变化适应关键技术体系、决策支持系统和恢复力评估以及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指标与成效监测体系开展研讨和交流。本次会议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指标与成效监测体系,旨在交流研讨相关研究成果,推动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为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水平提供科学支撑。与会专家学者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指标与成效监测体系的构建方法、技术应用和实践案例。

图3:参会代表们在会议厅合影留念


会议最后,参会代表们合影留念。至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行业气候变化适应关键技术体系、决策支持系统和恢复力评估”项目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指标与成效监测体系”课题讨论会圆满闭幕。